南方网讯 “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声铿锵有力的呐喊,仿佛将观众拉回了90年前杨殷烈士凛然赴义的感人场景。12月4日晚8时,粤曲音乐剧《朝夕星辰·杨殷》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盛大上演。在刚柔并济的唱曲中,1000多名观众重温了杨殷烈士忠于革命信仰的光辉一生。
当晚的中山略有凉意,剧场内却洋溢着热情。不到晚上7时,已有戏迷陆续赶来。演出结束,观众情不自禁和着尾声节奏拍起手掌,不愿离开。
著名粤剧演员小神鹰高度评价该剧:“意想不到,粤曲音乐剧的形式,既没有脱离传统,又有创新。主演的粤剧梆黄唱腔功力非常好!”
为纪念革命烈士杨殷牺牲90周年,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组织创作了大型粤曲音乐剧《朝夕星辰·杨殷》。该剧被列为广东省文艺创作重点选题,也是中山市在推动文艺创作方面的重要举措。一年多来,中山市香山粤剧研究院组织广东香山粤剧团和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打造了一个庞大的近300人演职团队,既有大老倌、业内资深创作人士,又有在校师生。
该剧以粤曲音乐剧的形式呈现,既是一次创新的艺术尝试,同时也是院校与院团相结合,在创作与演出、教学与实践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探索。
形式新鲜▷摒弃标签 以情动人
“我是含着泪看完的,一直流眼泪,好感动,很受教育。”演出结束后,杨殷外孙女、年近8旬的崔静薇紧紧握着该剧艺术总监、主演邓志驹的手。
“开头一幕就让我触景生情。当杨殷女儿坐着轮椅出现,来到杨殷故居翠亨村,告诉他自己入党的心愿已经完成,一下把观众带入故事氛围。”崔静薇说,自己对外公杨殷的事迹很熟悉,但以舞台的形式表现却是第一次看。她大赞“很新鲜”,演员唱功过硬,唱词精炼。
为了讲好杨殷的故事,邓志驹从采风、创作到排演,前后张罗一年多,组建了一支创演精兵强将队伍。“香山剧团运作体制优势,可发挥全行业的力量,加上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有大量的艺术资源支撑。本场演出动用近300人,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一众粤剧界大咖如林小群、白超鸿、林锦屏等人坐镇指导。邓志驹介绍,剧本最初是清唱剧,经过深入采风,邀请省内专家及中山本地专家座谈,在排演过程中,又不断加入了人物造型、对白,还有戏曲表演程式,最终碰撞出粤曲音乐剧的形式。
在邓志驹看来,剧目摒弃了过去对英雄人物视死如归、只刚不柔的标签,而是以平实、平常、平凡的人物性格定调,在演、唱方面注重情感表达。“特别是在人生最后关头,英雄也是血肉之躯,想到自己愧对妻儿,生离死别那一刻的复杂心境令人动容。但革命意志坚定不改,这份情怀,穿越历史,至今仍给我们极大触动。”
最后杨殷就义时,反动派站在乐池上升起,举枪对准杨殷,让舞台极具视觉冲击力。剧目大胆将乐队搬上舞台,加入合唱、独唱、二重唱等形式,营造大气的舞台氛围。
小切口▷作品像“串冰糖葫芦”
表现烈士的作品很多,为了有所突破,创作团队可谓绞尽脑汁。该剧文学本创作、作家郑集思坦言,自己的创作信条是: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这个剧本非常难写。为什么?因为难超越。”于是最后索性搞成粤曲音乐剧的形式,每一段都可以拿出来唱,可以传播。
剧本根据中山党史专家郭昉凌的著作《红棉傲骨——杨殷》改编。“想了很久,最后抓住一句话:杨殷就义前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来展开,”郑集思说,这句话正体现了杨殷忠于革命、忠于党,为了理想信念献出所有的大无畏精神。
用郑集思的话说,整部作品就像“串冰糖葫芦”,选择了5个杨殷有代表性的人生段落来演绎。每场戏选择一个时间节点,由序幕和“小楼雨夜”“石井拂晓”“港岛午潮”“羊城黄昏”“龙华星垂”及尾声组成。舞美上,也力求呈现写意氛围。配合“拂晓”“午潮”“黄昏”“星垂”等不同的时间节点,布景在黄油晨灯、木棉花景、深邃星光间变幻。
在人物设置上,加入了杨殷爱人李庆梅,女儿杨爱兰等角色,“小家”与“大家”的故事冲突,让杨殷的形象更加饱满。剧中特意设计了一段杨殷在狱中幻见妻子的意境。李庆梅的扮演者黄嘉裕是香山粤剧团的当家花旦,她说:“每次排练这段时,都会流泪。从侧面体现了杨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人物,起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讲述杨殷领导的省港大罢工时,剧目并没有描绘工人起义的盛大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小切口。当时革命需要资金,杨殷便拿出妻子的嫁妆,要将家产变卖,来支持工人运动。但是女儿一开始并不理解这个举动。
“他很爱家人,但革命需要钱。通过杨殷与女儿杨爱兰的温情对话,娓娓道来一种家国情怀。什么是初心?这种为了信仰可以奉献一切的精神,就是初心。”郑集思表示,希望通过粤曲音乐剧的艺术形式,感染更多当下年轻人。
贴合现代审美▷刚柔并济 节奏紧凑
《朝夕星辰·杨殷》节奏紧凑,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一气呵成,没有多余的台词,让戏迷大呼过瘾,“旋律好听,唱功了得!”通过凝练的唱词,串起故事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又不失独到的粤曲韵味。
“想不到粤曲这么朗朗上口,用音乐剧的形式,讲述革命故事,并不说教。”一名“90后”观众表示。
邓志驹介绍,团队请了广东最有代表性的撰曲家之一蔡衍棻写粤剧曲本。当时蔡衍棻本已收笔,但因为是写杨殷,他很坚持。谈及前辈对这部作品的关爱,邓志驹红了眼眶,“真的很感动,当时我们不了解他的身体状况,但他一定要写。”
蔡衍棻曾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写的话,觉得惭愧。于是再困难也坚持,还于去年底到杨殷故居采风。然而,完成三段曲后,蔡衍棻于今年8月溘然长逝,享年83岁。
未续之作由84岁的中山著名本土剧作家缪文森接力。剧本打磨15稿,主创团队不断碰撞提升。
事实上,粤曲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该剧唱腔设计、著名粤乐名家陈仲琰坦言:“既要守住粤剧、粤曲的底子,另一方面,从唱腔设计、作曲,如何与现代主题相结合,如何表现革命气氛与情感,都要不停琢磨。”
“没有情感就糟糕了。”该剧作曲、国家一级二胡演奏家何王保透露,序幕就运用了中山咸水歌的旋律,希望将观众拉入一个美好的氛围。“虽然是战争戏,但并没有选择‘枪枪炮炮’等喧闹的风格,而是刚柔并济,既有高昂坚硬的节奏,又有抒情优美的段落。”熟悉的《国际歌》元素贯穿全剧,又在杨殷英勇就义时,突出呈现,使整部剧的音乐错落有致。
庞大的团队▷院校合作 打造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演职人员中,涵盖了近300名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师生。从前台的演员、合唱队、乐队,到幕后的灯光、舞台团队,都有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师生的深度参与。
对于导演梁钧强来说,调度一个如此庞大的团队,“一开始想都不敢想,而且时间紧迫,只有十多天的时间,集中合成排练”。
团队进行魔鬼般的“三班倒”排练。“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梁钧强笑说,开始一两天对学生们非常严厉,从舞台纪律、敬畏心等方面,“不停训,教育他们”。
在排练最后一幕杨殷就义的戏时,在音乐与故事的感染下,60多名群演,一半在流泪。“学生们的表演经验比较少,但在剧场逐渐融入了故事氛围,表演也越来越有底气。”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与专业演职人员合作的机会。“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将课堂学习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感受革命先烈精神,带动了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副院长邹建军评价。
“艺术追求永远在路上”,邓志驹表示,经过广州试演及中山首演,接下来将静心聆听各种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该剧的整体水平,加大演出的力度广度,通过纪念前人,启迪今人。
郭昉凌亦建言,粤曲音乐剧是一种创新形式,朗朗上口。“例如可以在杨殷故居的广场上,每天固定半小时,邀请民间私伙局来演绎剧中片段,形式热闹,又便于推广。”
南方日报记者 徐子茗